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告別中式英語—Because, Since和As有什麼分別?

Because、As和Since這三個連詞(Conjunctions)都能夠解作「因為」,但用法則不盡相同,令不少華人學生頭疼。

其實,這三個連詞的用法的確有少許不同。雖然三個字都可解作「因為」,但Because則較其餘兩個有強調原因的意味。例如「I missed the bus because I woke up late.」和「As I woke up late, I missed the bus.」,前者強調「I woke up late」,後者則強調「I missed the bus.」因此,有As和Since的子句往往會加上逗號,與主句(Main Clause)分開,突顯有As或Since的子句只是附加資料,不是重點。

因此,當有人向別人問「Why...?」的問題時,答案差不多全部都是以「Because...」或「This is because...」開頭,而不會使用As或Since,因為回答有關原因的問題時,強調的必定是原因,而非聽者和講者皆知的結果。

另外,Since和As亦可分別解作「自...開始」和「在...的時候(When/ While)」,有關Since的用法,可參考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告別中式英語—「Please」還是「Thank you」?

「50 dollars, thank you.」

不少人都分不清楚Please(請)和Thank you(謝謝)的用法。就如以上例子一樣,如要客人付50元,中文會說成「50元,謝謝。」,但從英語的角度來看,這說法十分有問題。

Please和Thank you的分別在於聽者是否已經完成講者要求的事。就如以上例子,客人未付出50元,即是未完成講者所要求的動作,應說成「50 dollars, please.」如果客人付了錢,完成要求,就應說聲「Thank you.」

就讓筆者再舉一個較有趣的例子:



在電視節目《Britain's Got the Pop Factor》中,女主持因為忍受不了觀眾的吵鬧而爆出一句「Fucking shut up!」,令所有觀眾立即閉嘴。她之前一直向觀眾說「Quite, please.」,因為觀眾仍未達到她的要求;之後卻用「Thank you」,因為觀眾都不敢吵鬧了。

告別中式英語—「I wish he will」還是「I wish he would」?

之前提及過(參考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s if)),英語中的Past Tense除了可以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外,還可以描述一些在現在和未來都不大可能發生的事情(Unreal Past)。其實Unreal Past十分常見,與Wish一字使用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先解答標題的問題,其實若翻查一些英漢字典,不難發現Wish的正確意思是「對於一些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抱有希望,若期望一些較有可能發生的事情,Hope的意思會較合適。因此,在選擇時態時,Unreal Past往往會較為適合與Wish使用,例如:

I hope I will not fail. (我期望我不會不及格﹣作者仍有機會及格。

I wish I would not fail. (我希望我不會不及格﹣作者認為及格的機會不大。)

不過,近年wish的意思已開始被人與hope混淆,特別在口語溝通時,不少人都會把wish配上普通的Future Tense,說I wish I will not fail的人亦愈來愈多,不過若真的要表達可能性不大的意思,Unreal Past始終比較適合,就如《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的一句「I wish I could quit you.」,使用could遠比can適合。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ubjunctive mood的用法)

(續:'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上回提及有關suggest配上名詞和gerund的用法,但其實suggest還能組成一種常用的句子結構,就是subjunctive mood。

Subjunctive mood經常會在提出較主觀意見時使用,一般以「verb+(that)+subject+should/will/其他助動詞+bare infinitive」結構顯示,例如:

I suggest that he should brush his teeth twice a day. (我建議他每天刷牙兩次。)

另一方面,有些English speakers會為求方便,會從句子剛去that和should,但意思不變:
I suggest he brush his teeth twice a day.

在這情況下,代名詞「he」後接的動詞應是基本形態的「brush」而不是「brushes」,因為語意上助動詞「should」仍然存在,只是它已被省略掉。

之後筆者會講述更多有關subjunctive mood的使用方法。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不少人都不太知道suggest後應配上動詞還是gerund,以及和that-clause一起使用時要注意的地方。這現象十分普遍,主要是因為此問題不能用一般分辨gerund和to-infinitive的方法來解答(參考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

其實,若沒有使用that-clause,suggest一般會與gerund(動詞+ing)使用,例如:

I suggest going to the Japanese restaurant. (我建議去那一間日本餐廳。)

He suggested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machinery. (他建議增加在機器的投資。)

當然,suggest後還可配上名詞,例如:

I suggest that yellow backpack. (我提議那黃色的背包。)

The doctor suggested a medicine to the patient. (醫生向病人提議一種藥物。)

但是,如果我們要向某人建議做某種事情,便可能需要使用subjunctive mood。

(續:'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ubjunctive mood的用法)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Please kindly...?

不少港人在對長輩或上司提出請求時,除了使用please以外,還會加上「kindly」一字。鮮為人知的是,這種說法不但意思重覆,更可能會有點不禮虢。

首先,如果翻查「kindly」的意思,你會發現字典所寫的是「please」,暗示kindly和please意思上已有些重覆,單獨使用please已十分禮貌。

更重要的是,有不少字典還會在「kindly」的解釋寫明「often ironically」,代表kindly本是一個意思正面的詞,但使用時往往帶有諷刺意味。其實,使用kindly時,代表講者已有點不耐煩,如果有人對你說「Kindly close the door.」,代表他可能已經因為你之前沒有關門而有所不滿。因此,要有禮貌地向別人請求時,please很多時都會比kindly合適。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以下的句子有些犯了文法上的毛病。你知道錯在哪裏嗎?

1. Don't expect too much from him. He's just a three years old boy.

2. I had three breads this morning.

3. The best way to keep yourself healthy is to do more exercises.

4. 3500 dollars is too much for a concert ticket.

5. Chicken is my favorite food.

6. The committee comprise of 20 members.

7. The committee are willing to increase the budget to $2500.

Solutions:
1. Don't expect too much from him. He's just a three-year-old boy.
某些由數字和單位組成的phrases可以加上「-」組成形容詞,但眾數名詞的必須改成單數形態,如a three-year-old boy和a 100-dollar banknote。

2. I had three slices of bread this morning.
由細小部分組成的名詞在英語會被視為「不可數」,例如麪包、糖(sugar)等,若要描述這些物件的「數量」,一般會使用量詞(Quantifiers),如slices、pieces、kilograms、buckets等。

3. The best way to keep yourself healthy is to do more exercise.
某些名詞同時擁有「可數」和「不可數」的形態,兩種形態的意思可以完全不一樣。以exercise為例,若以可數形態(an exercise、exercises),解作「練習」,若以不可數形態(exercise)表示,一般解作「運動」。另一個常見的分別和「種類」有關,一些不可數的名詞若以可數形態表示時,可解作該名詞「不同種類」。如grass本身不可數,若以a grass、grasses表示,解作「一種/ 不同種類的草」。

4. 3500 dollars is too much for a concert ticket.
這是正確的。若名詞是貨幣、度量衡、時間單位,即使以眾數形態表示,仍需配上單數動詞。

5. Chicken is my favorite food.
這是正確的。某些動物和由牠所製成的肉擁有相同的名稱,如chicken和fish。在這些情況下,名詞的可數形態解作動物,不可數則被解作由牠製成的肉類。

6. The committee comprises of 20 members.
在英語,有一類被稱為「group nouns」的名詞,代表不同的團體,如committee、team、government等等,可解作團體的整體,或團體的成員。當它們以單數形態表示,而意思是「團體的整體」時,所配的動詞便需要是單數形態。

7. The committee are willing to increase the budget to $2500.
這是正確的。Group nouns若被解作「團體的成員」,即使以單數形態表示,所配的動詞便應是眾數形態,因為團體的成員不止一個。

'Be appeared' VS 'To appear' ﹣ 正確使用passive voice

錯誤運用被動式(Passive Voice)乃是不少香港人常犯的語病,以下筆者將會介紹兩個常被誤用的動詞。

Appear
不少港人都常把appear寫成be appeared,特別是在使用過去式的時候。如A lizard was appeared.其實,appear、occur、exist等解作「出現、存在」的字詞根本沒有被動式,就如中文沒有「被出現、被存在」的詞句。因此,這些字詞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應以active voice 表示,例如「A lizard appeared.」同樣地,解作消失的動詞如disappear也沒有被動式。

Benefit
這個字原本解作「受惠、得益」,亦可解作「給予益處」,但不少人都不知道第一個用法,因此認為「The poor benefited from the policy.」是錯誤的說法。其實,無論是「The poor benefited from the policy.」抑或「The policy benefited the poor.」都是正確的。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Must的過去式?

一士以來,不少中小學生都Must的過去式都抱有疑問,有人說應保持原狀,有人甚至說Must根本沒有過去式。其實,Must 的過去式不止一個,視乎它要表達的意思。

Must 的意思有兩個,分別為「一定要」和「一定是」。例如,「You must hand in your homework tomorrow.」解作「你一定要在明天交功課。」;而「They must be in the kitchen now.」則解作「他們現在一定是在廚房裏。」Must的讀音亦會隨意思改變,解作「一定是」時要強讀,而解作「一定要」時則弱讀。

如果must 的意思是「一定要」,過去式和「have to」的一樣,都是「had to」,例如「Peter had to enter the password before he could see the pictures.」(Peter要先輸入密碼,才能看見那些圖像。)

如果must 的意思是「一定是」,過去式則變成「must have done/ been」,解作「一定曾經做過」或「一定曾經是」,例如「Mum must have been to the supermarket.」(媽媽一定去過超級市場)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喪屍末日?


美國的Family Radio日前宣稱2011年5月12日是世界末日,姑勿論此預言會否實現,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日前卻發表了一篇有關對付喪屍末日(Zombie Apocalypse)的文章,吸引近六萬人觀看,甚至令網站伺服器停止運作,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不少人都不太了解so和so that這兩個連詞(conjunctions),以為它們的用法完全一樣。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so that的意思和用法的確和so沒有分別。

在非正式的情況下,so that可以和so 一樣,被解作「所以」。以「I hurt my ankle so I didn't come.」為例,句子裏的so可以改為so that。但在較為正式的場合裏, so that解作「所以」則不太適合。

其實,so that有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可用的意思,就是「為了、為著」。因此,在不少情況下,so 和 so that意思可以差天共地,前者表達結果,後者代表目的。

要注意的是,so that後的子句(clause)一般都會使用助動詞can或will,表示目的,如「I slept more so that I could recover sooner.」。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Would you hold it against me? 究竟是什麼意思?



經歷過12年的起起跌跌,Britney Spears再次憑Hold It Against Me拿下Billboard Hot 100的冠軍位置,Hold It Against Me的中文意思大概是「因為以前的事對自己有所意見,甚至是不滿」,究竟她在說誰呢?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 doing)

之前的文章說過有關Used to/ Get used to的用法,其實究竟還有什麼To配上gerund的例子呢?

在香港中學會考的英語試卷,To配上gerund出現的例子相當少,一般只有get/ be used to doing和looking forward to doing(期待)兩個例子。因此,只要記著以上兩個例子,相信已足以在香港中學文憑試獲得較高分數。

不過,要分辨其他情況下的「to」後應否加上gerund,最好還是看看該「to」字是否前置詞。2011年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英語運用試卷C(2011 HKALE UE Section C)的Proof-reading便出現了「alternatives to do」,要求考生把do 改成 doing。「to」字在這裏有「別於、不同於」的意思,和「other than」的意思差不多,有別於to-infinitive的意思。(有關to-infinitive的用法,可參考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其實,要判別to是否一個前置詞,我們可以把to改為「in order to」,看看句子是否通順和與原來句子的意思相同,如果文意相符和合理,to應當作to-infinitive使用,否則to便是前置詞,應配上gerund使用。例如「I am writing to complain」和「I am writing in order to complain」也是通順的句子,因此to complain是正確的。相反,「I object to increase the budget」不能被改為「I objec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budget」,因此increase應被改成increasing。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如何擺脫港式口音




「港音」似乎已成為香港人的通病,究竟什麼是港音?此片段比較廣東話和英語口音的分別,或許能給大家一些頭緒。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be/get used to 和used to)

在不少中學生眼中,to若要配上動詞,一定要是其基本形態(bare infinitive),就如小學學過的「going to do」句型一樣,把do加上「-ing」便是錯誤。其實,to和gerund(動詞接-ing)是否一定不能共存?

的確,to後接gerund的形態較to-infinitive不常見,「be going to do」的句型也是正確的,但這並不代表to和gerund一起出現的例子不存在。

首先,to除了可以和動詞形成to-infinitive外,還可以作前置詞preposition使用。簡單的例子有「I go to school every day.」的「to」一樣,是代表進行方向的前置詞,而前置詞後若緊接著動詞,就必須轉換為gerund因此,to若被當作前置詞使用,絕對有使用gerund的理由。

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get/be used to doing和used to do的分別。「Used to do」意思是「以前做」;而「get/be used to doing」則解作「習慣做」。不但意思不一樣,verb to do的形態也有異。

例如,當我們說「I am used to working hard.」意思是「我習慣努力工作。」,「to」被用作前置詞使用,所以「work」要改為「working」;而「I used to work hard.」則解作「我以前努力工作。」,意味著現在已經變得懶散「to work」是一個 to-infinitive,因此「work」維持基本形態。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here is/ There has)

不少香港以至有中國語言背景的學生都會對一種常用的英語句子結構產生疑問:究竟「這裏有」應說成「There is」還是「There has」?

在揭曉答案之前,先說明一種英語常用的表達方式:Inversion(倒字法)。Inversion的結構有幾種,而和文章開頭的問題有關的,則是把Adverb(副詞)放在句子開頭的用法,強調Adverb的意思。

例如,當我們說:「Down fell the aeroplane.」的時候,原句本應是「The aeroplane fell down.」,但因為要強調Down(向下)的意思,於是便把Down置於句子開頭。

至於There,其實它本身也是一個Adverb,和物件位置有關。問題來了,當我們說「蘋果在那裏」的時候,究竟應是「An apple is there.」還是「An apple has there.」。不少有基本英語文法知識的人也知道,前者是正確答案

說到這裏,文章起首的問題已解決了。如果把There像「Down」一般置於句子前,「There is an apple.」才是正確答案。換句話說,如要表達「這裏有...」的意思,There後面應該加上Verb to be,而不應用Have/ has/ had。當然,若該Verb to be的時態是perfect tense,There後是可以配上「There has been」、「 There have been」、「 There had been」的。

還有一點,在一般情況下,動詞是單數還是眾數取決於動詞前的主語(Subject)的形態,如「Boys love girls.」的「love」因為「boys」是眾數形態而不用轉為「loves」。不過,由於「There...」的句子結構採用了倒字法,主語被置於後方,因此動詞的單眾數亦取決於置於後方的主語。例如「There is an orange.」和「There are three oranges.」,Verb to be的形態取決於「orange」的數量。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Who runs the world?



近兩年沒有出新碟的Beyoncé已經為新歌Run The World (Girls)拍MV,並將於日內發行新專輯《4》。有人說新歌充滿女權主義(Feminism)色彩,是大膽的嘗試,亦有人認為Beyoncé以往已有歌曲以此為主題(例如Independent Women (Part 1)、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而此曲只是老調重彈,甚至有人覺得是弄巧反拙的劣作,不知各位讀者有什麼意見?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新高中數學MC必殺技:代入法(二)

新高中數學MC必殺技:代入法(一)

除了上文提及有關三角比的選擇題之外,代入法也有助解決各種一元方程或不等式,節省大量時間。

一元方程
一般來說,只要把選擇逐個代入算式,若算式左右相等,便是答案。但面對二次方程時,我們的做法會有少許不同,以2004年會考數學卷二第7題為例:



如果我們先嘗些把選擇A、B(即x=6及x=7)代入算式左邊,我們分別會得出0=6和7=7的結果,即是說x=7是正確的。

但由於二次方程的解不只一個,我們只能靠這個方法篩去選擇A和C,然後代入x=0,驗證選擇D是否正確。得出結果是0=0,因此x=0,7才是算式的解,選擇D是正確答案。

有關如何使用此方法在不等式及其他題種,容後再談。

(續)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難道Celine錯了嗎?(Future Continuous Tense)




加拿大天后Celine Dion的To Love You More,因為成為了日本連續劇的主題曲以及與弦樂家葉加瀨太郎的合作,在當地變得街知巷聞,也是她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歌曲。最近筆者聽見一位朋友質擬當中一句歌詞「I'll be waiting for you here inside my heart」的Tense是否正確,筆者對此有一些想法。

其實,Celine所用的Future Continuous代表著「一些以往一直有做,而在未來會繼續」的事情﹐例如某學生一直都乘巴士回校,明天也會乘搭巴士,他應說「I will be taking a bus to school tomorrow.」而不是「I will take a bus to school tomorrow.」

當然,Future Continuous的另一個用法就是代表在未來一段短時間內發生的長動作(關於長動作的解釋請參閱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如At 9 a.m. tomorrow I will be working out.不過,Celine表達的意思是上一段的那一個。

換句話說,I will be waiting for you的意思就是「以往在等,之後會繼續等待」,不但沒有邏輯上的錯誤,而且是很窩心的一句說話呢!

同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其中一個就是另一位天后Mariah Carey的R&B情歌「I'll be loving you long time」,當中的「will be loving」也有著同樣的意思。



五個Matching的小秘訣(二)

續:五個Matching的小秘訣(一)

秘訣三、留意動詞時態(Tenses)(重要度:*)


一般來說,在每組Matching答案裏,,都應有有連詞或副詞(Adverbs)顯示時態的改變,否則前句和後句的時態都應是一致的。例如2009年ASL UE試卷的第88題提及「Bill Fong formed Jenny Wong's fan club after spotting her in computer games magazines」,當中的「formed」與選擇J的「started a club」時態吻合,注定成為「一對」。

不過,不少以句子為單位的Matching練習都會經常出現時態轉變,因此「留意時態」未必能大派用場,但可與秘訣一一起使用,因為若題目出現了同義或近義字,它們的時態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應相同

當然,若練習以短句為單位,留意時態便非常重要,因為同一句子內出現時態轉變機會較少,即使有都必然會有連詞(如before, after)顯示。例如,若要比較兩個過去發生的動作,其中一個會使用Past Perfect Tense


秘訣四、留意名詞是單數還是眾數形態,以及冠詞(重要度:****)


之前說過,不少Matching的答案中,前句和後句不時都會出現一些相同的詞語,但考評局有時亦會利用此機會混淆視聽,例如在2009 UE卷 Matching部分,「club」一字便出現了六次,但不要以為我們不能利用此線索找出答案。

在這部分,左側的3個「club」字有兩個是單數形態,有一個是眾數形態(clubs),右側情況相同,加上右側的「such clubs」與左側的「photo clubs」前後對應,暗示了選擇H就是第93題的答案

另外,驗證答案時亦能留意前後兩句冠詞是否對應。例如第86題提及了「her own fan club」,因為答案C的「the club」與它對應,才可成為答案。假如選擇C的「the club」改變成「a club」、「clubs」,或「such clubs」,便會變得與原文不符。


秘訣五、留意代名詞(Pronouns)(重要度:*****)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被人忽略的秘。代名詞的對應往往決定了兩句句子是否互相對應。例如,如果前句只提及一個女人的名字,但後句卻用「they」、或「it」的代名詞,整組句子便變得不合邏輯

以試卷第88題為例,當考生驗證選擇J是否正確時,可以利用前句的「Bill Fong」以及代名詞「her」,嘗試對應後句的名詞及代名詞。當發現「her」和「she」,「Bill Fong」和「he」,以及文意對應時,考生便可肯定選擇J是第88題的答案

總括來說,除了照顧文意對應外,考生亦可在對付Matching問題時使用以上五個小秘訣,增加答案準確度,並節省時間。只要多嘗試以上五招,Matching絕對是英語試卷得分的關鍵。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JUPAS大學面試小錦囊(履歷篇)
JUPAS大學面試小錦囊
操Past Paper心得
數學模擬文憑試平均49分
文憑試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以及通識練習試卷已上載考評局網頁


五個Matching的小秘訣(一)

Matching本屬舊制會考和高考英語試卷的例牌菜,但當人人以為它將會在新制會考以至文憑試消失時,2009年的會考閱讀卷竟然令它重現於考生眼前,意味著這一類和Language Systems有關的題種,仍有機會在新制考試出現。

不少老師教導學生做Matching部分時,都會「提醒」學生「要注意上文下理」,或者「多閱讀,學習生字」,但卻甚少告訴他們Matching的應有技巧。其實,只要利用適當技巧,絕對能在Matching部分輕鬆得分。現在,就讓筆者以2009年AS-Level UE Matching部分為例子,講述五個可能鮮為人知的Matching秘技。

秘訣一、留意名詞及Paraphrasing (重要度:**)


Matching的原則就是把左側的句子(或短句,但近年較少見)與右側的配對。為了令答案更合邏輯,考評局不時會把兩個意思相近,甚至一模一樣的字詞,分別置於兩個選擇的句子中。假如考生不肯定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答案時,可以留意兩組句子是否包含這一類的詞句。如2009年UE第95題「And without the buffer of an agency, amateur models can face harassment. 」中的「harassment」便與選擇D的「unwelcome attention」意思相近,令答案更明顯。

不過,這一類「成雙成對」的詞句對於香港學生來說往往較「高深」,考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發現。較容易發現的例子是同一試卷第92題的「the number... shot up」以及選擇I的「This surge」,「This surge」呼應了前句有關對攝影有興趣人數上升的前因,令選擇I成為了合理的答案。


秘訣二、留意連詞(重要度:**)


考生應留意右側句子開頭的連詞,推斷句子和前一句的關係。例如,2009年UE Matching部分右側選擇A出現了「Then」,代表該句子的事件緊接前一句發生;選擇D的「But」代表與前句的轉折關係;選擇F的「For this reason」和選擇E的「So」顯示後句是前句的後果。這些蛛絲馬跡都大大縮窄了答案範圍。

(續::五個Matching小秘訣(二)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JUPAS大學面試小錦囊(履歷篇)
JUPAS大學面試小錦囊
操Past Paper心得
數學模擬文憑試平均49分
文憑試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以及通識練習試卷已上載考評局網頁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香港中學文憑試模擬試題

距離香港中學文憑試不足一年,各位中五學生亦可於考評局網站下載各科的模擬試題,以供完成中六課程後作參考之用。針對模擬試題沒有題解的缺點,本站即將會張貼某些科目的詳盡題解,敬請留意!

相關文章:
HKDSE數學必修部分模擬試題卷二連答案 (HKDSE Maths Compulsory Part Paper 2 (Sample Paper) with Answers)

HKDSE數學必修部分模擬試題卷二題解 Solutions to HKDSE Maths Compulsory Part Paper 2 (Sample Paper) - Part 1

書藉推介:文法初哥的參考天書

書名:Practical English Usage

Publisher: Times Educational

推介原因:
新加坡的英語教學一向是東亞地區數一數二,其中有關英語文法的教學一早已被其他地區的學校借鏡,是不少文法根底不穩固的學生的理想英語教材。Practical English Usage針對不少母語為英語以外語言的中小學生的弱點,設計出一系列的文法課題以及練習。此書共設四冊,第一、二冊較適合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而第三、四冊則適合小學高年級生以及文法基礎較薄弱的中學生使用。

不過此書亦包含一些舊式英語,如以I shall、We shall取代I will和We will的表達方式,而且沒有附設參考答案,網上的Suggested Solution亦不易找到,因此本書最好還是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使用最好。


新高中數學MC必殺技:代入法(一)

同樣是數學,必修部分的長答題和MC做法可以完全不一樣。由於MC卷不要求考生詳列答案,考生遇到難題時,不妨使用此「陰招」對付。這方法適合所有新高中文憑試的考生,尤其是數學能力較弱,只求成績符合大學收生最低要求(即Level 2或 3)的考生。

代入法的基本原則是把題目的所有代數改成數字,再用這些數字驗證每一個答案。這說法可能有點抽象,因此筆者也準備了一些例子說明。

先看看2007年會考數學卷二第3題,一個較簡單的例子。試卷要求考生找出與(x+x)(y+y+y)相等的多項式。

如果我們設x=2, y=3;
(x+x)(y+y+y) = (2+2)(3+3+3)=36

現在再看看其他答案的數值。只要只有一個答案數值是36,我們便可肯定答案是哪一個。
答案A的數值是6xy=6(2)(3)=36
答案B是2x+3y=2(2)+3(3)=13
餘此類推,答案C是108,答案D是648。
因此答案是A。

當然,如此簡單的題目,只要數學不太差,直接計算絕對比這「旁門左道」節省時間。不過,遇上如新高中樣本試題第19題這類計算,代入法便可大派用場:
若我們直接計算以上題目,不但可能浪費時間,更可能遇上一些不懂得簡化的算式,實在是費時失事。

但只要θ為5度,再輕按計算機,便可計算出題目算式數值為0.087155...,而只有選擇A的答案才與題目數值相同。只要對計算機稍為熟練,大約1~1.5分鐘便可找出答案,比每條題目的平均限時還要短,快而準確。

此方法惟一的缺點是,我們必須肯定只有一個答案數值和算式相同,也即是說,其餘答案都必須與題目不同。如果出現兩個選擇數值和題目的一樣,我們必須改變代入的數值再試一次,直至選出一個正確的選擇為止。

要避免此情況出現,我們應使用一些較「不正常」的數字,如小數,或者在計算三角比時避免用special angles(即30度、45度以及它們的倍數)。

使用計算機的最大好處就是計算出的答案很小機會出錯,如果考生未能選出和題目數值一樣的答案,往往都是因為輸入算式時出錯,只要重新輸入算式,或者把算式分成幾部分,逐步計算即可。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s if)

以下的句子正確嗎?
He walks as if he is a turtle.

使用英語時,不少人會利用「as if…」這句型來代表「就像…」的意思,不過往往都會像以上句子一樣使用現在式(present tense),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在解釋為何不應該使用現在式前,我們先看看一種名為unreal past 的表達方式。

Unreal past用於一些不太可能發生的假設,使用時動詞須以past tense表示。其中一個unreal past的主要用途就是2nd conditional,即 「If…would…」的句型。例如:If she worked hard, she wouldn't fail the exam.句子雖然講述現在發生的事情(如果她現在努力讀書,她將不會不及格),但由於不大可能發生,即使現在發生,亦應改用過去式。

Unreal past和普通過去式的另一分別就是unreal past接受單數名詞(Singular nouns)以及代名詞I, he, she, it使用was或were兩種表達方式,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take a taxi.在此情況下,I可配上動詞was或were,但普通過去式只接受was.

至於有關as if的用法,由於as if的意思是「就像」,講述的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文章開頭例子中的「he is a turtle」(他是一隻海龜),根本不可能發生,因此該句子應改為「He walks as if he were/was a turtle.」,用的亦是unreal past。另外,as though是as if的同義詞,同樣解作「好像」。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書藉推介:掌握英語文法,作文事半功倍

書名:《英語語法大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rammar)

作者:John Sinclair(約翰‧辛克萊)

繹者:任紹曾、馬博森、劉萬全

推介原因:英語語法一向是香港以至台灣、中國大陸等學生不能在作文、說話等卷目更上一層樓的主因,因此一本全面的語法教材往往能令有一定語文基礎的學生如虎添翼。本書主要講述較複雜的文法課題,並攝獵不少特殊的例子,如Everyone has their dreams.還是 Everyone has his or her dreams.才算正確的爭議,對有一定英語水平的讀者較為適合。初階英語的學生可選擇該書藉的學生版,內裏有較多練習供學生提升文法水平。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以下的句子有些犯了文法上的毛病。你知道錯在哪裏嗎?

1. Can you help me solve these Geometry problems?

2. I saw you walk down the street when I got on the bus.

3. I want you talk to me.

4. I finished to read the newspaper 10 minutes ago.

5. It's no good to take drugs.

6. It's not a good time to speak.

Solutions:
1. Can you help me solve these Geometry problems?
這是正確的。部分動詞可配上動詞的基本型(Bare Infinitive),不用加上to/ -ing,例子有help、make,以及有關感官的動詞如see、hear、watch等等,條件是講者要看見/ 聽見整個過程。例子有Eminem和Rihanna的歌曲「Love the way you lie」中的「just gonna stand there and watch me burn」,watch me burn代表講者看見整個「burn」的過程。

2. I saw you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I got on the bus.
由於講者只是在上巴士時看見別人在街上走,沒有看見走的整個過程,因此「walk」應改為「walking」。

3. I want you to talk to me.
當動詞不能被配上其他動詞的基本形時,可以加上to-infinitive(to+動詞)或gerund(動詞+ing)。其中一個決定應該用to-infinitive還是gerund的法則就是視乎動作發生的先後次序。若to-infinitive/ gerund的動作發生得較主動詞(在這裏是want)的遲,應使用to-infinitive,若較早則應使用gerund。由於講者所說的「want」理應較「talk」較早發生(先希望,之後才說話),所以應把talk改成to talk而不是talking

4. I finished reading the newspaper 10 minutes ago.
在這裏,講者先閱讀(read)之後才完成(finish)。根據上一題有關to-infinitive與gerund的分別,這裏的read應改成reading。注意start reading 和start to read都是文法上正確的,因為「start」和「read」一起發生。

5. It's no good taking drugs.
「no」帶有「任何時間、任何情況」都沒有的的意思。而to-infinitive和gerund的另一個分別,就是to-infinitive有「一次性」的意思,而gerund則帶有「每次都是」的意思,與「no」的意思相符,因此用「taking」較「to take」適合。

6. It's not a good time to speak.
這是正確的。由於句子有「現在」才不應說話的意思,根據上一句的題解,應該使用較有「一次性」意味的「to speak」而非「speaking」。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以下的句子有些犯了文法上的毛病。你知道錯在哪裏嗎?

1. Don't worry. There are still few dollars in my pocket.

2. The investment in bank is under a financial crisis but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a little help.

3. Few spoonfuls of sugar will be enough for making this dessert.

4. The survey will take you only few minutes.

題解
1. Don't worry. There are still a few dollars in my pocket.
沒有加上冠詞「a」的「few」和「little」有負面的意思,不符文意,因此應改成意思較正面的「a few」。

2. The investment in bank is under a financial crisis but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little help.
這句的文意負面,因此「a little」應改成「little」,代表政府提供的協助非常少。

3. A few spoonfuls of sugar will be enough for making this dessert.
與第一題的解釋相近,「a few」的中文解釋是「一些」,因此應取代意思為「非常少」的「few」。

4. The survey will take you only a few minutes.
若與only、just等副詞一起使用,即使意思負面,亦應加上冠詞「a」。總括來說,「a few」、「a little」的意思和「一些」相近;相反,「few」、「little」、「only/ just a few/ little」意思為「非常少」,語氣較為負面。 另外,「few」、「a few」只可用於可數名詞(Countable nouns)上,而「little」、「a little」則只可用於不可數名詞(Uncountable nouns)上。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以下的句子有些犯了文法上的毛病。你知道錯在哪裏嗎?

1. He never tell lies.

2. He will never talk to you again.

3. I wish I were like you.

4. A large number of fish in the pond have died.

5. 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have increased by 15%.

6. The poor always suffer during economic depressions.

題解:
1. He never tells lies.
單數名詞必須配上單數形態的動詞,這並不受副詞(adverbs)影響。

2. He will never talk to you again.
這是正確的。若動詞和助動詞(如will、can、must等)一起使用,助動詞需要變成單數形態,動詞維持原狀。而大部分助動詞單數和眾數形態沒有分別,單數形態也不用加上「s」,只有「do/ does」等幾個例外。

3. I wish I were like you.
當說明一些不真實的假設時(例如在題目中,作者想說明「我」不可能變得像「你」),動詞應改為過去式,在這情況下,「I/ he/ she/ it」後面的verb to be 可為was 或were。但其他情況則不可以,如He was a lawyer.的was不可被改成were。

4. A large number of fish in the pond have died.
死的是魚,因此魚是主角。因為魚是眾數形態(fish的單數和眾數形態相同),動詞亦應變成眾數形態。

5. The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has increased by 15%.
上升的是「number」,而不是「students」,因此動詞和「number」一樣是單數形態。

6. The poor always suffer during economic depressions.
前文說過,「poor」原本是形容詞,但有時可作名詞使用,代表「所有窮人」(all the poor people)。由於窮人不止一個,所以動詞是眾數形態。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以下的句子有些犯了文法上的毛病。你知道錯在哪裏嗎?

1. Chair is made of wood.

2. Jackson loves eating apple.

3. I was sitting in living room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4. The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has refused to offer help to poor.

5. Earth is 1.5 billion kilometers from Sun.

6. Mount Everest is located in Himalayas.

7.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s one of the best-selling newspapers in Hong Kong.

8. Students in Hong Kong usually go to the school on weekdays.

9. Do you have an one-hundred-dollar note?


題解:
1. A Chair is made of wood.
若沒有前置詞(Prepositions)在名詞前面,所有可數的單數名詞前而必須加上a/ an/ the。

2. Jackson loves eating apples.
若沒有指明是哪一個,我們應假設Jackson喜歡不同的蘋果,因此「apple」要變成眾數形態。

3. I was sitting in the living room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住所內不能移動的部分(如房間、牆壁和天花)之前要加上冠詞「the」。

4. The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has refused to offer help to the poor.
「poor」原本是形容詞,但有時可作名詞使用,代表「所有窮人」(all the poor people),不過使用時必須在「poor」前加上冠詞「the」。

5. Earth is 1.5 billion kilometers from the Sun.
「太陽」前面需要加上冠詞「the」,「地球」則可有可無。

6. Mount Everest is located in the Himalayas.
Mount Everest是一個山峰,佔地較小,不用加上冠詞,反而佔地較大的山脈則需要加上冠詞「the」。

7.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s one of the best-selling newspapers in Hong Kong.
報紙名稱前面必需加上冠詞「the」。

8. Students in Hong Kong usually go to school on weekdays.
若學生到學校是為了上課而不是做其他事情,便不用在「school」前面加上冠詞「the」,就如「go to hospital」解作「因病入院」,「go to jail」是「因犯罪入獄」。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說「Parents go to the school」,因為他們到學校的目的通常不是為了上課。

9. Do you have a one-hundred-dollar note?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這是另外一對較容易混淆的Tenses。雖然用錯這兩個Tenses對於文法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有時卻會容易引起誤會。

其實,Present Perfect和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分別在於講者是否會在未來繼續所述的動作,以前文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的一句為例子:

I have worked in that restaurant for 3 years. (我已經/ 曾經在那餐廳工作三年。)

若轉換成:
I have been working in that restaurant for 3 years.
意思就會改為「我已經在那餐廳工作三年,並會繼續在那餐廳工作」,多了一種「持續下去」的意思,而且也沒有了「曾經」的意思,因為直至現在講者仍然在餐廳工作。

若希望知道更多有關Present Perfect的用法,可參考: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對於不少人來說,Present Continuous 和Present Simple的分別就是在於時間的長短。不過,這當然並不是分別兩種Tenses的唯一條件。

要使用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動詞一定要符合兩個條件:
1. 長動作
2. 一次性

要理解這兩個定義,先看看一個例子:

I am watching a movie now.

這一句的動詞am watching持續時間不限於一瞬間,符合第一個條件。

它亦具有一次性的意味,原因在於作者沒有提及他有沒有看電影的習慣,也沒有提及在其他時間會否看電影,只強調現在有,因此也符合一次性的條件。

有些動詞沒有長動作的形態,因此不能在此情況下使用Present Continuous Tense,如see, arrive, be...這些動詞,主要是因為這些動詞持續時間短,而Verb To Be不使用Continuous Tense則只是出於習慣,沒有特別原因。

當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也可以用作即將發生的事情上,這時候原來代表短動作的動詞也可以使用,如:

I am seeing you tonight. (我將於今晚見你。)
The train is arriving. (列車即將到達。)

至於Present Simple的用法相當少,主要有兩個:
1. 習慣
2. 事實

代表習慣的例子有:
He never watches TV in the morning. (他從不在早上看電視。)
I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 (我每天吃早餐。)

代表事實的例子有:
He is stupid. (他愚蠢。)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

當然,一個較不常見的用法就是代表「計劃了將會做的事情」,通常會在時間表顯示,如:
The plane departs at 9 a.m.. (飛機上午九時起飛。)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英文的Tenses一向都是香港學生的弱項,其中Present Perfect (Have done) 和 Past Perfect (Had done)就是不少高中生都會混淆的grammar item。究竟兩者有何差異?

Have done的意思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曾經」,另一種是「已經」,兩種都有講述過往經驗的意思(事情在過去發生,經驗卻永遠擁有,並保留至現在,因此是現在式)。

「曾經」代表某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但現在已經沒有繼續,例如:

I have worked in that restaurant for 3 years. (我曾經在那餐廳工作三年。)

這代表講者可能已經辭職。但當然,「have worked」亦可以解作「已經工作」而非「曾經工作」,代表講者直到現在仍然在餐廳工作,而這就是「已經」和「曾經」的分別,前者的動作延續至現在,後者則沒有

若要強調講者直至現在仍在餐廳工作,我們可以把句子改變成:

I have already worked in that restaurant for 3 years. 或
I have worked in that restaurant since 2008. (假設現在是2011年)

但單靠這也不能解釋Present 和 Past Perfect的最大分別。

事實上Past Perfect的用途不多,遠比Present Perfect的少,其中一個就是描述比過去式的動作發生得更早的事件,如:

Before I arrived at the bus stop, the bus had left.

在這裡,巴士在講者到達巴士站前已經離開,而作者到達巴士站已經是一個Past Tense的動作,因此「had left」用的是Past Perfect Tense。

以下是更多相同的用法:
He said he had finished having dinner. (「吃晚飯」比「said」發生得早)

He had completed his project before midnight. (假設午夜是一個過去的時間,「complete」這個動作比午夜發生更早,因此是Past Perfect)

這就是Present和Past Perfect的最大差異,前者講述現在擁有的經驗,後者講述比過去某時刻發生得更早的事情。

當然Past Perfect還有一個主要用途,就是3rd Conditional,在假設過去某情況時使用,如:

If I had worked harder, I would not have failed my exam.

說這句話時,作者已經考試完畢,並且已經知道自己不及格。用Past Perfect Tense,就是為已經發生,改變不了的事情作出假設。這和「If I work hard, I will not fail...」與「If I worked hard, I would not fail...」的意思不同,這兩句都是說明現在的情況(即使If I worked hard是過去式),只是前者的講者仍然有機會努力讀書,後者則機會不大。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MCQ的六大貼士

MCQ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一向都是不少科目考試的指定題種,如何利用這類試卷為自己爭取更高總分?以下是六個值得一看的建議:

1. 預先計算每題所需時間
一般來說,考生應考之前,是可以透過香港考評局網頁或其他考試機構網站得知每份MC Paper的限時和題目總數的。因此,每位考生應該計算每題平均所需時間,訂下完成每題的限時。一般來說,完成每題的時間往往存在彈性,但考生應試時應定時檢討自己是否超出預訂時間。例如,如果考試時間過了三分之一,考生卻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題目,便應加快速度,並先放棄需時較長的題目

某些試卷會存在一些需時較長的題目,例如地理的Map Reading,一般需要普通題目的兩倍時間。在此情況下,考生應預留較多時間完成這類題目,並先完成需時較短的題種。

2. 不要選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答案
這個技考在中、英文閱讀卷尤其重要。閱讀試題有時會包含一些意思相近的答案,例如選擇A是「happy」,選擇B便可能是「glad」。為了避免出錯和引起爭拗,公開考試的答案一般較為「與眾不同」,意思相近的答案自然多屬錯誤。

3. 有絕對字眼的答案往往錯誤 (只在中、英文科適用)
公開考試閱讀篇章甚少出現極端的字句(如「所有(All/ Every)」、「一定(Must/ Always)」、「永遠不會(Never)」等字詞),因此除非文章有同樣極端的字句,否則不應選擇含有絕對字眼的答案。不過,若文章真的有提及這類字詞,考生可能需要選擇意思同樣極端的答案。

4. 先篩選出錯誤的答案
不少學生看見看己認為正確的答案,便不理其他答案,立即作出選擇。但考評局要求的是「The Best Answer」,一個「Good Answer」也未必是正確答案,因此考生應盡量花時間判斷其他答案是否錯誤。

面對較困難的題目,這方法更可讓考生先剔除一些不合理的答案,即使最終要猜答案,也能增加猜中的機會。

5. 代入數字以尋找或覆核答案 (數理科適用)
所有數學選擇題的答案必須乎合題目的條件,因此考生遇到較困難的題目,有時仍可把可供選擇的數字代入題目,最終找出答案。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對數(logarithm),不少有關這一課題的選擇題往往也可以運用計算機和代入數字的方法,找出答案,根本不用知道可謂對數。

6. 完成所有題目
即使完成不了試卷,考生仍應用最後15至20秒填滿所有空格,保住答中題目的機會。不過,這方法不適用於美國的SAT,因為這考試會為錯誤的答案倒扣分的。

建伸閱讀:
四個改善你英語水平的iPhone Apps
操Past Paper心得
HKDSE考場實戰小貼士(數學必修單元篇)

數學模擬文憑試平均49分
中文練習卷 評卷指引惹關注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點樣睇題目:五大最容易混淆的題目關鍵字(二)


此重點字容易混淆的原因,在於考生不知道是否應該要對自己的建議作出較詳細的解釋,而筆者亦同意這一類題目的要求有時也頗為模糊。以2002年會考地理卷一為例,試卷要求考生在6(c)(i)部分要求學生建議減低有害農業輸出(harmful outputs)的方法,而Marking Scheme則沒有要求考生就提出的解決方法作出詳細解釋,例如實行方法好處或原因。

筆者認為,若題目沒有利用「建議和解釋」(Suggest and explain)這類的重點字,考生可以不用詳細解釋自己提出的往點。不過,若題目要求學生建議一個重點,如「提出一個原因」(Suggest an explanation)或「建議一個方法」(Suggest a method),而給予的分數是2分或以上,考生應只提出一個重點,然後加以解釋(即解釋原因的前因後果,或方法的實行過程)。

例如,不少化學和生物科題目都會要求考生建議一種方法測試某個假設(Hypothesis),通常佔2分,當中的1分通常是測試的預計結果(Expected Result)。

4. State/ Identify/ Describe (寫出/ 描述)
State 的題種要求的答案是What,一般只會要求考生寫出事實,而不需要解釋原因。即使題目的分數再高,考生亦只應集中火力詳細表達事實,解釋前因後果通常不會有額外分數

例如,2006年會考地理科卷一第2題要求考生寫出非再生能源發現的趨勢,Marking Scheme的重點只包括有關這趨勢的事實,例如整體使用率下降以及不同非再生能源使用率的變化,並沒有包括引致這些變化的原因和後果。

5. Explain whether… (解釋是否)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先表明立場,再作解釋。如果考生忘記表明立場,即使論點再充分,考生有機會喪失全部分數。大部分試題只會給分數予立場正確的同學,亦有題目接受不同立場,但總而言之考生必須立場清晰,不可同時贊成不同的立場。當然,亦有部分題目接受考生寫出「視乎實際情況」等沒有絕對立場的答案,但必須解釋自己會左哪些情況贊成,哪些情況反對。

具體例子包括2009年會考英文閱讀卷最後一題(Q.42),試卷要求考生先表明文中的實驗是否成功,再在文中找出證據。Marking Scheme亦要求考生先提出立場,再視乎證據是否正確給予分數。若考生沒有寫出Yes or no,是不可能得到分數的


點樣睇題目:五大最容易混淆的題目關鍵字(一)

如果大家有留意考評局(HKEAA)Past Paper的Markers' Report,不難發現每年甚至每科的報告,都會建議學生多留意題目的「Key Words」。但是不少學生都會ignore左呢句。點解呢?或者你可能會咁答:「我都唔知邊幾粒字係Key Words!」

其實,識睇題目,不但唔會浪費時間答D無關嘅資料,甚至可能更容易估中Marking Scheme嘅Point,溫少D書都可以攞高一個Grade。但係點樣睇?點樣搵Key Words?答案在於What、Why、How。

考試嘅問題主要同What、Why、How有關,何解?因為考生需要在這類問題回答較多資訊,而且要較多時間思考。六何之中的Where、When、Who要求較少資訊,因此較易解讀,亦較小機會解錯,因此亦較少出現在試卷中。以下筆者將列舉一些在不同科目會出現,但較容易錯誤解讀的題種。

1. Explain why.../ Explain how.../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解釋為何/ 解釋如何/ 解釋...的重要性)
這或許是最多學生混淆的重點詞語。Why問的是「原因」,How則是「方法」和「過程」,這兩個字並不難分辨,甚至有時回答How的題目時,可以加入Why的成份,令答案更完滿。

例如,在某地理課本中,就出現過一條咁既題目:
Explain how the government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urban decay in City X.
(解釋政府如何紓緩城市X的城市衰落問題。)

回答此問題時,考生除了應回答政府應實施的政策以及其過程外,亦應回答措施為何會改善問題,例如當考生提出市區重建時,亦應解釋為何此方法能解決城市衰落。(當然,這只是附加資料,冇時間就唔好做)

不過,以上並不是考生面對的主要問題,有溫書既考生不時都會舉一反三寫多少少嘢,至於問題所在,當然就是「Explain the importance...」這一類的題種。一般回答和importance/ significance 有關的題目時,不少人都會忽略對象,例如2005年會考曾經問過某植物葉片的下表皮擁有較多氣孔的重要性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ttern of stoma distribution...),而考生忽略的,就是這種分佈,其實是對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正面影響,若忽略此重點,即使考生了解整個過程的運作,亦可能會失分。

2. With reference of/ Refer to... (參照...)
這是一個Why的問題,因為考生需要在設定的範圍內找出解釋自己觀點的證據。雖然這個詞語通常置於問題的前列,但不少考生仍然只會提出自己觀點,不提證據。事實上,在不同的科目,考生在此題種表現一般較差

相關的例子多不勝數,如AL PA在2006年Paper 1第2題要求考生「Refer to part (a) and (b)」,即分別公司的Ratio analysis和Cash Flow Statement,然後回答有關liquidity的問題。事後考評局亦提及考生「should give advice BASED ON THEIR ANSWERS IN PART A AND B RESPECTIVELY」,可見的確會有考生不知道應從哪裡獲取答案和證據。如果考生沒有重大的計算錯誤,他應該會發現兩part反映的情況並不一樣,然後分開陳述兩種情況。

生物科也是重災區。不少考卷都會要求考生按照試卷提供的照片回答問題,但不少考生卻忽略照片反映的情況而死背書中的重點,最終失分。例如試卷問學生某生物的適應特徵(Adaptive Feature),假如提供的照片沒有顯示該特徵,考生亦不應提出,否則只是浪費時間。

(續:點樣睇題目:五大最容易混淆的題目關鍵字(二)


延伸閱讀: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Singular/ Plural)
'Suggest him doing' 還是 'Suggest him to do'?
'Suggest that he do' 還是 'Suggest that he does'? 
So和So that有什麼分別?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to-infinitive/ gerund)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Quantifiers)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Agreement) 
告別中式英語—不可不知的英語文法(冠詞)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Simple VS Present Continuous 
容易混淆的Tenses:Present Perfect VS Past Perfect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Why HKDSE Tips

隨著香港舊有的考試制度(會考及高考)即將告一段落,香港的中學生亦即將面對一個全新的考試制度—香港中學文憑試。筆者亦曾經是因為面對公開考試而有感前路茫茫一分子,如今則透過此站分享個人經驗,望能拋磚引玉,帶來更多讀者精彩的意見。若本站內容有任何不盡不實之處,請多多指教!